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提问:“你为什么要创业?”、“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创业?”在这些问题背后,创业往往被默认等同于开公司、做生意。然而,这种理解其实过于狭隘,我倾向于给予创业更加宽泛的定义。
“创业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动作,而是一种精神——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。它是人类对自我实现的追求,是一种不断探索、不断突破的内在驱动力。在这种意义上,所有在这种精神驱动下进行社会实践的人都是“创业”者。终身“创业”,就是永远追求自我实现。
在我的理解里,事业 = “创业” = 自我实现,“创业”也就不再拘泥于开公司、做生意等动作,只要你在全身心投入地做一些事情,并有所追求,我就认为你是在“创业”。如果将世界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维度,那么创业就是“创业”精神在物质维度的投影。
从世俗角度看,创业的成功与失败,往往以金钱、地位、规模来衡量。但在“创业”者的第一视角,成功是永无止境的,而失败只有一种,就是放弃“创业”,即放弃追求自我实现。
追求自我实现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特质,因此每个人都有“创业”精神,只是这种精神的强度因人而异,并且会随着成长经历而被增强或削弱。当一个人既具备做事的能力,又拥有足够强烈的“创业”精神时,他便有概率做出世俗意义上的创业举动,正式成为被我们称作创业者的人。
什么样的经历能够增强“创业”精神,什么样的经历会削弱“创业”精神,我并不完全清楚。就我个人而言,我目前认为让我的“创业”精神增强的,主要是一次次自主决策所带来的正反馈。
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记得 2020 年前后,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,身边的人总会隔三岔五提到“环境不好”。我当时也常常附和,但我但心里并没有真正感受到“困难”,我只知道疫情形势确实很严峻,这方面的环境确实不好。我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享受过非常优渥的环境,我的“创业”精神的成长也与环境好坏无关,环境属于运气的一部分,而运气只决定“机会是否出现在你面前”,真正让人成长的,是对机会的理解、对选择的思考、对行动的落实、对结果的负责。